中國的印刷術,源遠流長,傳播廣遠。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,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,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。如果從其源頭算起,迄今已經歷了源頭、古代、近代、當代四個歷史時期,長達五千余年的發展歷程。
印刷術是工藝技術,屬科學技術范疇;印刷又是工業。當今的印刷工業,已經形成涉及機械、電子、化工、紡織等多種學科、跨行業的龐大的工業體系;而且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,為人類生活所不可缺少,被孫中山先生列于食、衣、住、行之后,為人生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之一。如此重大的工藝技術的發明,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偶然事件。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,歷史上任何工藝技術的發明都不是偶然的,都要經過從設想、萌芽,到雛型,到完善的發展過程。印刷術也不例外。印刷術從萌芽到雛型,到完善,大約經歷了從 五帝、夏、商、周、春秋戰國、秦、漢、兩晉、南北朝,一直到隋朝的長達三千多年的漫長歲月,完成了印刷材料、印刷工具、印刷技術等印刷術所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,為印刷術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就中國傳統的印刷術而言,印刷必有印版,而印版是手工雕刻的�?梢�,手工雕刻技術的出現實乃印刷之源。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,手工雕刻技術在大約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,已經用于陶器的制作和樹皮布印花。這是印刷工藝技術的開端。到了商朝,手工雕刻技術被廣泛用于在龜甲、獸骨之上雕刻文字。此后,手工雕刻技術日益成熟,并用于鐘鼎彝器、碑文、璽印、磚瓦,從而引發出封泥、蓋印、印染、拓印等與印刷術頗為近似的轉印、復制技術,為印刷術的發明和完善奠定了技術基礎。
印刷是復制術。印刷通過印墨將印版上的圖文轉移到承印物上。印墨和承印物這些原材料于印刷術是必不可少的。印刷術的承印物主要是織物和紙張。織物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,很早很早就有了。紙張出現較之織物為晚�,F存最早的紙是西漢文景時期的麻紙。東漢蔡倫對造紙術做重大改良后,才廣泛用于書寫和印刷。人工制墨出于先秦。此前人們用天然礦物質,譬如用硃砂、黑土等礦物質書寫。東漢韋誕改良制墨術,為書寫、印刷提供了“一點如漆”的理想材料�?椢�、印墨、紙張的發明和完善,為印刷術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。
印刷術作為轉印復制術,其復制對像和內容,概而言之,無非圖像和文字兩大類.其中,由于社會文化事業的需要,尤以文字的復制為多。同時,由于社會對文字的廣泛需求,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術的成熟和完善。因此,文字的誕生、發展和規范,就成為印刷術的發展所必不可少的了。
中國的文字──漢字,源于圖畫,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。剛剛從圖畫中衍生出來的文字,似畫非畫,似字非字,尚在朦朧之中,我們稱它為圖畫文字。圖畫文字逐漸演變成象形文字。到了商殷時期,這種象形文字已演變成較為成熟的、現在可以見到的甲骨文字了。此后,漢字經過幾次大的整理工程,由古文而大篆,由大篆而小篆,由小篆而隸書,由隸書而楷書,幾經整簡、劃一,到楷書,中國的漢字已演變成為筆劃省簡、規范,易于刻版印刷之文字了。筆的發明和發展,于漢字的演進和規范,功不可沒。由于有了揮灑自如的毛筆,中國的文字才得以迅速發展,進而演變成頗具藝術欣賞價值而又便于書寫、鐫刻和印刷的、規范的漢字了。
世間任何技藝,均以社會之需求為其存在的前提。印刷術也不例外。印刷這種工藝技術,隨社會文化物質生活的需要而萌芽,而發展,而完善。社會環境及其對印刷這一復制術的需求,是印刷術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之一。
遠在印刷術成熟之前,具體講,在大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,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華大地,隨著以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的發展,人們出于生存和生產、生活的需要,石器、木器、骨器制造和紡織、陶器等原始的手工業得到相應的發展。其中與后來的印刷術有關的是紡織、陶器,以及稍后出現的金屬冶煉技術。為了美化生活,人們開始在制作衣物服飾的織物上描繪、繡織或印染美麗的花紋;在陶器上繪畫、雕刻或拍印幾何圖案;并通過金屬冶煉,制造金屬的刻刀等工具。無疑,這些都與手工雕刻、轉印復制、織物印花等印刷術前驅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。為印刷術之萌芽和發端。此后,隨著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,人們對手工雕刻、轉印復制、織物印染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,促使這些印刷前驅技術不斷發展、日趨成熟,直接促成了印刷術的成熟和完善。
綜上所述,筆的發明和改進,使得漢字逐漸向著簡化、工整、規范和易于鐫刻方向發展;織物、紙張和人造墨的發明和應用,為印刷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,奠定了物質基礎;手工雕刻技術以及蓋印、拓印和印染技術的不斷完善,解決了印刷術的技術難題;社會的進步和文化事業的發達、興旺,造就了印刷術的社會環境和客觀需求。上述這四者的結合,構成了印刷術源頭時期的全部內容,使得印刷術的成熟和完善成為歷史的必然(參見表1-1)。
表1-1 源頭期印刷術萌芽演進一覽表
年 代 |
|
技 術 準 備 |
文字演進 |
物質準備 |
社會需求 |
手工雕刻技術 |
轉印復制術 |
前26世紀前后 |
|
手工雕刻技術的萌芽─在洞壁、陶
器上刻畫圖案 |
轉印復制術的萌芽─彩陶拍印術和樹皮布印花 |
萌芽中的文字─圖畫
文字和符號 |
原始簡陋的刻劃工具和粗糙的織物 |
人們對美化 生活和保存、傳遞語言信 息的需要 |
前17-11世紀 |
|
印章及在龜甲獸骨上雕刻文字 |
彩陶拍印與樹皮布印花進一步發展 |
早期趨于成熟的文字─甲骨文 |
開始采用金屬刀具,用筆墨書寫 |
對占卜吉兇結果記載的需要 |
前11世紀-前770年 |
|
青銅器圖文雕刻和刻模及印章的雕刻技術 |
青銅器銘文刻模翻鑄,出現單字范拼版反鑄技術 |
古文時期 |
金屬雕刻刀具進一步發展 |
社會對檔案和重要事件記錄與保存的需要 |
前770-前221年 |
|
織物印花用型版─凸版和漏版的雕刻 |
出現型版─雕刻凸版和漏版印花技術 |
大 篆 |
金屬雕刻刀具進一步發展 |
社會文化及諸子百家對文字發展的影響和需要 |
前221-前206年 |
|
璽印、碑文雕刻和秦磚印模的刻制 |
封泥蓋印、秦磚模印和織物的型版蓋印和漏印 |
小篆和秦隸 |
蒙恬改良制筆術,人造墨的應用和刻印工具日趨完善 |
統一大帝國在統一規范文字、印信
、建筑和刻碑記功的需要 |
前206-后265年 |
漢及三國 |
漢瓦印模和織物印刷之印版的雕刻,石刻技術益發精湛 |
漢瓦模印和織物夾纈漏印 |
隸書(漢隸)向楷書
演變 |
韋誕改良制墨術,西漢發明造紙術,蔡倫改良造紙術 |
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和儒家規范經典及傳播的需要 |
公元265-589年 |
兩晉南北朝 |
出現反刻碑文,刻經盛行,此時不僅
雕刻技術精湛,且有大批優秀刻工 |
以紙為承印物的碑石拓印,以織物為承印物的織物凸印和漏印和印章的蓋印等復制術均已成熟。梁代反刻碑文當為
刷印所用 |
楷書的成熟標示文字已簡化和規范,有利于刻版和印刷 |
東晉桓玄帝下令以紙代簡,機織技術已相當先進,筆墨及印刷工具等物質準備均已完成 |
社會文化事
業,尤其是儒、道、佛教等宗教事
業的發展,迫切需要快速的轉印復制技術,紙上印刷當始于這一歷史時期 |
|